A+ A-
A+ A-

  天还不亮,赵韵便被几个宫人从床上抓起来沐浴。
  作为王世子,赵韵当然有一套专属于他的冕服,尽管在此之前他从未穿过。
  但随着冕服的上身效果出来,他忽然觉得,他穿冕服也很帅。
  就是胸前的衮蛟补子有点猥琐,如果能换成五爪金龙的话,想必一定会将他的颜值再推向一个高峰。
  对着铜镜欣赏了好一会儿自己的绝世容颜,赵韵终于在宣召宫人的催促声中不情不愿的出了宗正寺所在的正和殿,顺着前往宫城的御道,来到垂拱门外等候。
  垂拱门,取天下垂拱而治之意。
  一道垂拱门,将宫城与皇城隔绝成了两个世界。
  垂拱门前方的皇城,是三省六部乃至九卿公署所在,垂拱门后面,才是大夏历代皇帝处理公务,召开朝会的三大殿。
  除了三大殿,太子所居的东宫,以及大夏历代皇帝庞大的后宫群,也同样立足于宫城之中。
  垂拱门前,需要参加朝会的文臣武将早就在此等候。
  赵韵身着冕服跟随宫人来到此处,顿时引来一道道或好奇,或敌视,或柔和的目光。
  其中好奇的目光,来自于和老爹没有什么过节的官员,仇视的目光就很复杂了,其中有文臣,有武将,宗室成员也不少。
  至于柔和的目光,只有一道,唯有一道,来自于一个面容清瘦的中年官员。
  那官员站在文官首位,身着紫袍,手持笏板,胸前绣着仙鹤补子,腰间悬挂金鱼袋,略微有些苍老的眉眼与赵韵有着三分相似。
  此人正是大夏文官第一人,当朝尚书左仆射,梁国公杜乔。
  同时,他还是赵韵的亲舅舅,赵韵在这个世界上唯二的血亲之一。
  赵韵忽略了其他人的目光,只对着这位不太熟悉的亲舅舅微微颔首,旋即走到以江夏王姜源为首的勋贵队伍尾巴上站定。
  大夏以礼为重,以礼为尊,赵韵是王世子,异姓王也是王,自然要受到宗正寺的约束,所以,文臣武将的队列都和他无缘。
  冬日凌晨的寒风刮在脸上,宛如被锋利的刀子划过。
  宫门前不得大声喧哗,所以朝臣们只能以吸气呼气的“斯哈”声表示对寒冷的抗拒。
  赵韵默默的站在勋贵队伍的尾巴上,在脑海里推演接下来有可能出现的任何一点意外。
  要见到小皇帝了,他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应对。
  朝堂争斗不比和纨绔们打架斗殴,朝堂之上聚集了天底下最聪明的人,不聪明的人,也没可能长久的屹立在朝堂。
  上了朝堂,他一句话说错,或者一个细节做得不到位,都有可能被有心人无限扩大。
  赵韵虽然自傲,但他从来没小看过大夏朝堂之上的穿红带紫之辈,也从来没因为新帝年纪尚幼就看低了这个刚坐上龙椅,屁股都还没坐热就对老爹出手的小皇帝。
  狮子搏兔亦须全力的道理,他再清楚不过。
  何况现在他才是那只小白兔,以新帝为首的朝廷才是那只大老虎。
  再三复盘,确认不会出现什么意外之后,赵韵回过神来,不由得缓缓长出口气。
  恰逢此时,净鞭三响,负责朝会秩序的礼官开始点卯。
  随着厚重的垂拱门被宫城力士从宫城内部缓缓拉开,发出令人牙酸的吱呀声,太和宫三大殿亦透过宫门映入所有人的眼帘。
  太和宫三大殿,乃是皇帝召开朝会的主殿所在。
  大夏的朝会分为三种,一曰朔朝,二曰望朝,三曰常朝,三座大殿,分别对应不同的朝会。
  朔朝,即每月初一召开的大朝,主要在左边的承天殿召开。
  望朝,即每月十五召开的大朝,主要在右边的奉天殿召开。
  常朝,即每日召开的早朝与晚朝,常在正中的垂拱殿召开。
  今日不是初一也不是十五,是为常朝,百官便顺着文左武右的古礼,踏上御道缓缓朝垂拱殿走去。
  似乎是算好了时间一样,文武百官刚刚走到大殿门前,大殿的殿门便刚好被宫城力士打开,殿内燃起烛光,将整座大殿映衬得宛如一座巨大的黄金殿堂。
  “百官觐见~”
  礼官的声音适时响起,满朝文武有序走入大殿之中。
  赵韵缩在勋贵队伍的后面,也缓缓走进大殿之中。
  刚进门,一股温暖之意便扑面而来,叫人寒意全消,这是大殿之中烧了地龙取暖的缘故。
  “见过陛下!”
  百官朝着龙椅之上的小皇帝拱手行礼,百官怎么做,赵韵自然也怎么做,还不至于出什么错。
  “免礼,平身!”
  小皇帝稚嫩的声音传来,赵韵下意识的抬头朝龙椅上看去,恰好迎上了小皇帝好奇的目光。
  二人的目光一触即离,小皇帝眼中的好奇之色不减,赵韵则是面露沉思之色。
  小皇帝姜承,在先帝的五子之中排行老二,赵韵在京城的时候,和他有过几面之缘,不过不太熟。
  倒是已经被姜媚砍下头颅的大皇子,赵韵还在京城的时候和他交情不错。
  至于新帝,还有被姜媚砍下头颅的三皇子和四皇子,以及因为年岁太小逃过姜媚屠刀,最终被放逐到岭南之地的五皇子,赵韵都不太了解。
  主要是赵韵也没想到太宗皇帝会在不惑之年突然驾崩,更没想到姜媚,那个在他印象中一直柔柔弱弱的小姑娘,竟然有魄力站出来结束乱局。
  这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快到消息传回甘州之后,京城之事已成定局,赵韵想插手都没有了插手的机会。
  沉思片刻,赵韵回过神来,开始仔细观察着大夏的朝会是如何进行的。
  观察了一会儿,他发现大夏的臣子和皇帝都还是比较务实。
  没有什么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的开场白,更没有奏事必磕头,开口必奴才的傻逼场面。
  就是君臣双方互相见礼过后,由大夏文官第一人的梁国公杜乔率先上前开始奏事。
  奏事也很直白,没有掉书袋,更没有说半天说不到重点的情况出现。
  主要就是讲述大夏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情,比如哪里又开始打仗,或者哪里又受了什么灾害,以及各种琐事。
  待奏完之后,百官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出主意。
  而皇帝要做的,就是从百官提的建议之中找到最合理的那条去施行。

全文阅读>>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